即时新闻:
新闻

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吸着最少的氧,护好一路的人”

2022年05月27日 07:18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作者: 刘建伟 李凯 夏庆龙   
中国警察网 · 刘建伟 李凯 夏庆龙  |  2022-05-27 07:18

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救助群众。(安多县公安局供图)

  5月21日,天还没亮。达瓦云旦和莫萨已经开始为当天的勤务清点装备:铁锹、喷灯、工业盐、氧气瓶、抗高原反应药物、方便面。“你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关键时候能救命!”达瓦云旦边清点装备边说。

  达瓦云旦是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秩序中队中队长。这一天,是他和辅警莫萨前往唐古拉山口执勤点开展例行执勤巡逻的日子。

  为全力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服务救助过往司乘人员,安多县公安局在国道109线、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设立了执勤点,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交警执勤点位,也承载了安多交警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人撒出去,就怕收不回来”

  从安多县城向北驱车90多公里,达瓦云旦和莫萨到达了执勤点位。一路上,时而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时而乌云密布风雪交加,一路走四季、十里不同天。

  5月的唐古拉山山顶,寒风依然肆虐。站在执勤点位上,达瓦云旦和莫萨熟练地布置着现场勤务,指挥着过往车辆通行,引导在山顶驻足拍照的游客有序停车。

  “从警10年,最让人难忘的记忆都在这个执勤点位上,一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长达120天,被称为‘生命禁区’,山口路段由于海拔高、积雪厚、陡坡路段多等方面因素,每次大雪天气都会出现车辆拥堵状况。”达瓦云旦说。

  “人撒出去,就怕收不回来了。”回忆起近几年的除雪保通任务,达瓦云旦仍心有余悸,“雪像从天上砸下来一样,齐胸深的积雪加上将近12级的大风,还有滞留的成百上千辆车,路上只能看到战友们穿插在车流中间维修故障车辆、救助高反群众、安抚群众情绪、铲冰除雪、铺盐撒沙。”

  “两天一顿饭,几十天不下山、不换衣服,饿了就吃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困了就躺车里眯一会儿,脸脏了就抓把雪蹭蹭,口渴了就抓把雪含着,雪成了我们就地取材的最好物资。”达瓦云旦说。

  安多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2017年以来交警大队先后有1名辅警因公牺牲、2名民警辅警因公负伤致残、多名民警辅警晕倒在执勤岗位上。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安多交警,90%以上患有痛风、高血压、关节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心脏肥大等疾病,这也是达瓦云旦担心“人撒出去,就怕收不回来”的原因。

  在“生命禁区”热情为民服务

  在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山顶,安多交警就像一棵大树,把根茎深深扎在雪域高原的永久冻土层里,用对党忠诚的热度和为民服务的温度滋养根系,不断延绵生长,枝繁叶茂,为群众遮风挡雨,这也是安多交警的精神价值追求。

  “在常年的工作任务和勤务实践中,我们练就了不同寻常的‘十八般武艺’。装载机、铲雪车、大型半挂牵引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民警辅警操控自如;燃油冻结、启动故障、气管爆裂、电瓶亏电等车辆高原特殊故障的维修技能大家信手拈来;车辆打滑有我们自主研发的简易式防滑链;高原反应有医疗级高压氧舱车常驻勤务一线、有抗高原药品常备执勤点位,在执勤任务现场,路面上、车底下、驾驶室、车顶上都有我们的身影。”达瓦云旦自豪地说。

  在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陈列管内,密密麻麻陈列着群众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其中一张“大字报”感谢信是由群众手写的,格外引人注目,字里行间表达着人民群众对安多交警的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达瓦云旦向记者介绍,这封感谢信是河南郑州的隆先生寄来的。2021年11月30日,交警大队在出警过程中,发现隆先生因严重高原反应不慎将车辆驶入路基下,巡逻民警在处理事故的同时,及时拿出随车携带的氧气、抗高原药品救治。为缓解隆先生因严重高原反应引发的紧张情绪,巡逻民警将隆先生送往县城,为其安排好住宿、联系拖车、购买返程火车票,事无巨细的服务让隆先生对安多交警充满了感激。

  “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我们的民警辅警在执勤过程中只要发现路边有车辆停靠,都会上前查看情况,加上安多的医疗救治条件有限,我们要求全体勤务人员落实服务群众首接责任制,用警车运送伤员转院,换衣喂药、悉心照顾,这些都是安多交警工作的一部分。”达瓦云旦说。

  2017年以来,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累计疏通受困车辆14万余辆次、成功救助群众1600余人次,收到群众寄来的锦旗、感谢信170余封(件)。“虽然吸着最少的氧、站着最苦的岗,但坚信我们能守护好这一路的人。”莫萨说。

  

  


触屏版 | PC版

© 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