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孙玉友,59岁,公安部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研究员,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我明白‘年度法治人物’的分量,这项荣誉其实是颁给我身后所有默默无闻的刑事技术民警的,也是颁给捍卫法治尊严的全国广大公安民警的。”12月2日上午,刚出差返京的孙玉友见到记者时说。
今年59岁的孙玉友是全国刑事技术权威专家,公安部鉴定中心涉爆案件侦查技术处处长、警务技术二级总监、研究员。他刚获评2023年度法治人物。
孙玉友在2023年度法治人物颁奖活动现场。(央视供图)
择一事,终一生。从事公安刑事技术工作38年,孙玉友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刑事技术的执着一直没有改变。
到现场去
“只有尽可能快地进入爆炸、火灾现场勘查,才能尽快发现证据、查明真相。”
第一时间到现场去!这是孙玉友38年来的坚持。
在一次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爆炸燃烧后的建筑和残余物品冒着含有不明剧毒气体的烟雾,孙玉友在初期防护装备简陋的条件下多次冒险进入爆炸中心区域进行勘查,为及时查明事故原因提供了关键判断和指导意见。
“只有尽可能快地进入现场进行勘查,才能尽快发现证据、查明真相。”孙玉友告诉记者。
爆炸和火灾现场往往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现场未爆的爆炸物、损毁建筑物倒塌、有毒有害物质等。“面对未知风险我们心里也‘打鼓’,但是作为刑事技术民警,现场就是我们的战场,不能退缩,即使有危险也要进入现场。”孙玉友语气坚定。
38年来,作为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应急管理部火灾调查专家,孙玉友带领团队一次次进入爆炸和火灾现场,仔细勘查、搜寻痕迹物证,并通过一次次分析研判,确定爆炸、火灾原因和性质,出色完成400余起重特大爆炸火灾案事件勘验任务。
抽丝剥茧
“我们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现场找到犯罪的蛛丝马迹,循着这根‘丝’牵出嫌疑人。”
在一辆爆炸燃烧的客车残骸里,孙玉友和同事搜集了大量物证。通过上万倍的显微镜检测,孙玉友从一片残留物中找到了爆燃物质,最后锁定真凶,案件成功告破。
一起空难现场,在现场调查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孙玉友从遇难者肺部提取到了少量汽油残留物,而后多次赶到现场,从散落的飞机地毯残片上检测到汽油残留物,最终为查明真相提供了关键证据。
“我们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现场找到犯罪的蛛丝马迹,循着这根‘丝’牵出嫌疑人。”孙玉友告诉记者。
除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密切的团队配合,科技应用也是提升刑事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
针对实战难题,孙玉友积极开展重大技术科研攻关,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5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极大提升了涉爆涉火案件现场勘验和检验鉴定技术的实战效能,先后出色完成2000余起疑难复杂案件的检验鉴定任务,有力支撑了案事件侦办和处置工作,推动我国爆炸、纵火案件的物证检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孜孜不倦
“公安刑事技术工作是枯燥的,身子要坐得下来,心要沉得下去。”
“每勘查一个现场,我都能学到一些新东西。”回顾这些年现场勘验的经历,孙玉友深有体会,“涉爆涉火案件勘验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而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易燃易爆物质的不断更新变化、火灾形势的变化,都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在孙玉友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办公桌上、书架里,随处可见各种国内外有关物证鉴定、现场勘验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杂志。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燃气爆炸现场勘验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这也列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专项。”他向记者介绍了正在推进的一项研究。
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孙玉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尽己所能指导帮助年轻同志成长,培养锻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专业技术团队。2019年,孙玉友带领的“爆炸案件现场勘查专家组”荣立集体一等功,涉爆案件检验鉴定团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5次。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公安刑事技术工作是枯燥的,身子要坐得下来,心要沉得下去,然后才有可能找到证据、发现真相。”孙玉友对记者说。
这些年,作为全国刑事技术权威专家,孙玉友致力于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2005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起担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客座教授。同时,他在繁忙工作之余为全国各类爆炸检验鉴定专业技术培训班授课,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累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涉爆涉火案件勘验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