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云南省玉溪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大风垭口27公里长下坡路段派驻警力设立执法站,24小时全天候对重载货车进行登记提示。胡锦文和朱进伟,便是最早进驻大风垭口的两位民警。自此,构建“平安昆磨”的梦想,从一把雨伞、一个凳子、一顶帐篷起航。
“最初的执法站,是搭建在路边乱石上的一顶帐篷。”胡锦文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白天温度达40摄氏度以上,夜里穿着棉大衣仍然冷得打哆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胡锦文、朱进伟两名年轻民警在大山深处开启了他们改写“死亡之坡”历史的别样人生。
如今的大风垭口中队已有民警6名、辅警12名。多年来,中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总结固化形成了提示到位、清患到位、应急到位、自救到位、保通到位的“五位一体”高速公路长下坡防控新模式。
“师傅您好,请记得加水”“请减速慢行通过大风垭口27公里长下坡”……一句句叮嘱守望,民警们每天要讲1200次;一张张贴在货车挡风玻璃上方的“福“字提示贴,他们送出了300多万份;单次截流尾部预警,他们跑步对后方不断驶来的车辆进行提示,来回最长30公里。17年来,大风垭口中队民警辅警在路上度过了大大小小100多个假期。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大风垭口中队不等不靠自主研发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自2010年起,大风垭口中队在坡顶24小时不间断提示、坡中警示标牌强化提示的基础上,借助昆磨高速公路10年大修的时机,对大风垭口27公里长下坡路段共计37公里全面铺设防滑沥青,降低了事故发生率;通过改造自救匝道、加高加固右转弯及中心隔离墙等生命防护工程的实施,降低了事故的损害。
2013年,大风垭口中队通过“以雾区巡查与雾前节点分车型管控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以多层次、多节点逐步纵深预防为辅”的雾区应急防控模式,实现了安全与效率、责任与便民相统一的防控效果;2015年,设置自救匝道顶端“大网兜”;2016年,研发二次事故防范预警系统并在长下坡路段投入使用;2017年,设计自救水箱,在27公里长下坡货车起火事故多发位置安装使用;2022年,大风垭口执法站全面升级,提示登记模式由人工模式转为声、光、电立体式无纸化模式,同时增加“两客一危一货一网”车辆安全提示小程序录入。
创新成果不断被运用到山岭高速公路事故防控工作中,事故预防取得明显效果:大货车自燃事故数下降90%、死亡人数下降80%、较大事故发生率下降75%、堵车次数和单次堵车时间下降70%……曾经的“死亡之坡”变成了“平安坦途”。
万家灯火平安夜,于无声处写忠诚。17年,一批又一批来到大风垭口的民警辅警,共同朝着防控目标迈进,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