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岗位虽然普通,干得也多是平凡小事,但户籍工作者离群众最近,做的每件事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前段时间,单位给傅文林颁发了“孺子牛奖”,他把奖杯放在办公室的玻璃柜中。还有2年就退休的他想用此提醒自己,要似“老黄牛”一样善始善终。
傅文林,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行政审批科民警,从警37年,在户政岗位坚守了33年。此时,他心里想得更多的是:“我还能做什么?”
在平凡窗口坚守初心
内秀、安静、工作细致,跟傅文林共事3年的领导这样评价他。领导把刚换岗至城南派出所(现稠江派出所)的傅文林安排在户籍窗口,那是1988年。
傅文林常说,户籍岗位虽然普通,干得也多是平凡小事,但户籍工作者离群众最近,做的每件事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1988年,城南派出所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一个窗口,只有傅文林一个人办业务,一坐就是一整天。1992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调至义乌市公安局户政科。
随着二代身份证的推广使用,户籍窗口工作也遇到了新问题,电脑有时会出现死机和系统出错的情况。“联系电脑维修人员过来要等一天,办理业务的老百姓等不起。”每次看到窗口前挤满等待换证的老百姓,傅文林心急如焚。
为解决这一问题,傅文林跟在电脑维修人员身边,一边干一边学,结果自己也成了电脑维修行家。3年时间里,60多万名义乌市民换上了二代身份证,在最终考核中,义乌的身份信息质量、身份证照片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用“扫街”记录城市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飞速发展,成了“世界小商品之都”。33年似水流,傅文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义乌的变化。
“文哥,这条街是属于哪个街道?”“文哥,之前我记得这里好像是属于这个社区的?”单位的小年轻常常咨询他。给出精准的答复后,傅文林打趣道:“你按照我的方法走街串巷,脑子里很快就会有张活地图。”
在摄影圈,有个专业名词叫“扫街”,指的是拿着相机到街上去抓拍。傅文林虽不是摄影爱好者,却也有“扫街”的习惯,他的工具是眼睛和大脑。他走路时将道路、门牌、所属街道印刻在脑子里,这一习惯他至今一直保持着。“要办好一笔户籍业务,对迁移地址准确把握、在系统里精准构建是基础。”傅文林说。
尽心尽力为老知青圆梦
“档案是户籍工作的根。”交谈中,傅文林多次强调。
1989年,义乌发了一次大水,还在城南派出所工作的傅文林看到仓库被水淹得一片狼藉,其中还散落着很多五六十年代的户籍档案。“如果就这样毁掉真的太可惜了,这些都是老百姓追根溯源的依据。”傅文林把这批老档案分门别类重新装订、收纳归置。
2010年,浙江省公安厅开发了档案管理系统,傅文林在使用系统一段时间后,整理出不少意见建议提交到省厅,最终都被采纳。3万余册、200万余条档案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工作量巨大,傅文林和同事花了3年时间才完成。
在完成户籍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当年,一位年迈的老知青到窗口查档,他称自己为能将户口迁回上海已经来回奔波了十余年,但因为现用名与知青插队时所登记姓名不一致,所以一直未能如愿。原来,他曾改过名,但早已忘记何时改的名字,老户口簿也已丢失,找不到事实依据。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仅用几分钟就查到了其1979年改名字的档案,这份老档案正是当年傅文林在城南派出所时整理的那一批老档案。最后这名老知青如愿将户口迁回了上海。
33年朝来暮去,寒来暑往,傅文林如同“老黄牛”一般深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如今,他依旧带着年轻人在窗口站好每一班岗,竭尽所能办好每一笔业务、解答好每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