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芳在拆解爆炸装置。吴天皓 摄
个人简介:罗金芳,男,汉族,55岁,中共党员,2006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江苏省镇江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二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5月10日,江苏省镇江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二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罗金芳早早赶到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开始当天的场地排爆安检工作,为即将在这里举办的大型赛事做准备。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警服,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每一处都检查得十分细致。
2006年11月,罗金芳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正值镇江市公安局组建特警支队,急需排爆专业人才,领导一眼相中了他。罗金芳虽有顾虑,但毅然服从,一干就是18年。
凭借在部队积累的丰富经验,罗金芳迅速适应了排爆工作。他幽默地说:“炸药的‘脾气’,我摸得透。”18年来,他处置了350余起涉爆警情,手工拆除包裹炸弹2个、疑似爆炸物16个。
“谁都怕死!但排爆民警如果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思想准备,是肯定干不好的。”处置每一起警情、每一个疑似爆炸物时,罗金芳都是带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奔赴现场。
2016年6月30日,句容市市民李先生收到一个可疑快递,发现木盒内装满玻璃碎片,随后立即报警。“大家都退后!”疏散围观群众后,罗金芳用设备检测确定该木盒为自制爆炸装置。如何处置更合适?战友们各持己见。按照常规处置方法,用水炮枪摧毁相对安全,可罗金芳认为手工拆除更合适,这可把战友们吓了一跳。
“如果进行手工拆除,爆炸物能够得以保留,也许可以收集到相关证据,为后续破案工作提供支撑……”说服战友们后,罗金芳凭借高超技艺和冷静判断,成功化解了危机。
拆除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废旧炮(炸)弹也是罗金芳的工作内容之一。这些爆炸物因年代久远,稳定性极差,稍有不慎就可能爆炸。
2018年3月,丹阳市一诊所改造厕所时,挖出一个“铁疙瘩”。罗金芳带着徒弟赶到现场,利用仪器在周边探测,警报声不时响起。罗金芳判断,此处废旧炮(炸)弹数量较多,且位于街巷位置,一旦炸了一个,可能会引爆其他爆炸物,破坏力非同小可。
罗金芳拿来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挖。挖到废旧炮(炸)弹时,他用手轻轻地抠去泥土,小心翼翼地放进专用木箱。挖出的废旧炮(炸)弹越来越多,罗金芳也累得直不起腰。徒弟李祖兴、胡大鹏主动提出轮换,却遭到他婉言谢绝:“你们年轻,这么危险的工作还是我来吧。”
当天,徒弟们举着手电筒,罗金芳连续挖了5个多小时,清理出废旧炮(炸)弹107枚。清理工作完成时,土坑已被罗金芳挖到1.5米的深度。房主感叹道:“你们这不是排爆,是‘考古’啊!”
参加公安工作以来,罗金芳排除了废旧炮(炸)弹等各类爆炸物3700余枚。如今,罗金芳的梦想依然朴实:顺利完成排爆工作,回家和亲人一起吃饭。